Chapter 2 人格原型
『正義』與『義氣』其實是相近的東西,出發點都是好的,都是想要去將『正確合宜的事情』完成!不同的點卻只有一個,前者考量的層面較為『廣泛而周密』,後者考量的層面較為『單一而絕對』。
孔子的學生-子路,就是一個典型的火型人。孔子雖然討厭他的魯莽,甚至說他這種性格未來會『不得好死』(後來在衛國暴亂中被剁成肉醬)。但是他的直率坦白,光明正大,做事專一都是孔子所欣賞的。特別是他對父母孝順,對孔子忠心耿耿,尊師重道;這些都是火型人的優點。
有一次在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,孔子稱讚了顏回說:『被任用的時候,我將大道推行,兼善天下;不能被任用時,將大道藏身,獨善其身!我看只有我們兩個做的到吧!』
子路其實是孔子年紀較長的弟子之一,而且武藝能力最強,這個大師兄於是有點吃味的說話了:『老師,如果未來你能統率三軍的話,誰最有資格在你手下當大將呢?』
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,這時候就給了這位愛徒最好的提點:『只會空手與老虎搏鬥,徒身就想渡河,也不會使用船隻工具,經歷這些危險而死,到結束生命也不會悔悟的人,我才沒笨到和他們共事!』
『我要共事的人,是能對任務戒慎恐懼,遇事小心謹慎,懂得規劃思考,善於謀略以完成任務的人!』
子謂顏淵曰:「用之則行,捨之則藏。唯我與爾有是夫!」子路曰:「子行三軍,則誰與?」子曰:「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者,吾不與也。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!」--《論語•述而篇》
其實孔子是用心良苦啊!他很清楚,如果子路這樣性格,能夠再多一點並聯思考,讓規劃更加周全完善,能再多一點『不飽和』的事緩則圓;子路的成就自然會更上一層樓,達到更完美的成就!只是後來事與願違,子路慘死衛國後,孔子不僅大哭一場。傷心欲絕。之後也都不食肉醬,以免觸景傷情!
但是,孔子為了教導子路這個學生,也不是每次都責備他的!了凡四訓就提到了一段故事,也點出了我們如何判斷義與不義、善與不善的準則!
孔子的學生子貢是個有錢的商人,幫忙魯國贖回在他國俘虜的同胞,但是卻婉拒了政府的獎勵表揚。而子路則是在相同的時間救了溺水的人,主人送了一頭牛來道謝,子路坦然地接受了!
孔子聽到了之後,卻反而責備子貢,讚揚子路。以世俗的眼光來看,應該是子貢的不居功為優,子路接受了牛隻回報才是不好的行為。
但是後來孔子說:『子貢這樣做,魯國將沒有人要再幫忙贖人回國了啊!因為這樣沒有回報啊!而子路的行為,將讓魯國不再有人會遭受溺斃的危難,因為每個人都相當願意義勇相救啦!』
何謂是非?魯國之法,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,皆受金於府,子貢贖人而不受金。孔子聞而惡之曰:賜失之矣。夫聖人舉事,可以移風易俗,而教道可施於百姓,非獨適己之行也。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,受金則為不廉,何以相贖乎?自今以後,不復贖人於諸侯矣。
子路拯人於溺,其人謝之以牛,子路受之。孔子喜曰: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。自俗眼觀之,子貢不受金為優,子路之受牛為劣;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。乃知人之為善,不論現行而論流弊;不論一時而論久遠;不論一身而論天下。現行雖善,而其流足以害人;則似善而實非也;現行雖不善,而其流足以濟人,則非善而實是也;然此就一節論之耳。他如非義之義,非禮之禮,非信之信,非慈之慈,皆當抉擇。--《了凡四訓•積善之方》
所以『義』就是一個人應該做的事。能夠為公、能夠確實幫助到眾人的,才是真正的『義』。如果是為私、只是為了自己或小眾人的利益,建議火型的人要多多地周全考量再來下決定,一定會讓自我有絕對性的成長。火型人的『行動力』與『正義感』雖然是其他類型的人所望其項背的,但是如何讓自己的所有行為是公平而全面地著想的,有時候僅僅是一念之間的差別,然而卻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,不得不小心啊。
接下來,我們要來談談,如果你的部屬、或者客戶是火型的人的話,要如何溝通,才能達到最佳的效益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