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第二組的兩儀原型也是從大腦科學的背景來觀察,我們在第一原型看到的左右腦結構上的不同,所造成的是思考模式上的差異;這裡我們則是將大腦重新進行平面切割成『前腦』與『後腦』:
這裡造成的是『表達模式』上的不同。
習慣於使用前腦的人,在表達模式上容易趨向於:飽和、主動、積極的表達模式。口語上很自然會使用如:『一定』、『非常』、『絕對』等用語。
而習慣於使用後腦的人,在表達模式上容易趨向於:不飽和、被動、消極的表達模式。口語上很自然會使用如:『或許』、『可能』、『說不定』、『差不多』等用語。
既然是兩儀原型的一種,自然我們可以猜到,使用前腦的飽和模式屬於陽性表達;相反地,使用後腦的不飽和模式屬於陰性表達。
相對於『並、串聯』的觀察,平日我們與人接觸溝通時,『飽和』與『不飽和』的表達模式,是比較容易察覺的出來的。因為這個方向是外顯的,人在潛意識的控制下其實會不自覺地自然表現,然而只要我們有意識地觀察,你會發覺人的表達習性根深蒂固,特別是越年輕越顯而易見。
例如,要表達曾經吃過某家餐廳的讚賞感受,使用前腦『飽和』的人就會說:『這家餐廳真的是超級好吃的,每道菜都非常有水準,你一定要去試試看,不去絕對可惜』。
但是,非飽和的人就會覺得他『誇大其詞』!他們覺得凡事皆有例外,怎麼可能如此空口白話,亂掛保證呢?
反過來,我們來看看使用後腦『不飽和』的人就會這麼說:『這家餐廳差不多在水準之上,或許你們有空去試看看,說不定就會吃的還不錯,我想你們可能會喜歡,所以想說分享給你們』。
這個時候,飽和的人心裡的OS就是:『這會好吃嗎?聽起來他自己也沒有把握吧?』他們覺得連表達都不能肯定、沒有熱情了,這就像是場面話,一點都做不得準!
理論講完了,來看例子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