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經裡的文字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」
其中的五蘊(蘊:積聚之意)指的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色蘊之中,包括有傳統的四大種性,就是堅性(地)、濕性(水)、煖性(火)、與動性(風),以及四大的衍生物。
這如果轉換成SNA的語言,自然就是堅性(金型)、濕性(水型)、煖性(火型)、與動性(木型)。
而佛經裡也說明了這四大衍生物是由包括我們的感覺器官(根性),對應於外境所產生的假象(色塵)。只是因為每個人根性不同,自然所表現出來的言語、行為與態度,對應在我們眼中的世界似乎都是與我頻率不合,煩惱叢生。如果不能理解的人,就會認為這個色塵是煩惱。每天想著為何別人與我不同,想著別人為何總是不體諒了解自己。
《雜阿含經》中有所謂︰「色無常,無常即苦,苦即非我;非我者亦非我所,如是觀者,名真實正觀。」
四大種性因為業力,或者以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說,就是大腦的思考與表達的慣性不同,產生的色蘊自然無常而容易被感覺沒有道理可循;所以說我們總會認為色無常。
更因為不知如何應對與處理,讓人痛苦無奈,無常即苦的想法油然升起,怨天尤人卻又無力回天。
而這個痛苦是從哪裡反應出來的啊?歸到底就是苦即非我,就是他們不是我,不懂我,不了解我,無法同理、體諒我。
如果能清楚照見後自然能理解這些都只是空性,都是假的。我們都是人,都是在這個地球上的動物生靈,不過是慣性的思考與表達模式不同。
解決的方法只有三條路:
一、確認雙方意識面需求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一樣米養百樣人,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問題,自然沒有固定模式與解決辦法,色蘊積聚的木、火、金、水皆是自然空性,所以「色即是空」;但如果確認了雙方的空性如何,找出了「價值需求方向」後,則必有對策方法以解決;其中「空即是色」的色即是當下的答案。這是慈悲大願才能從「追求快樂」、「逃避痛苦」的原生需求裡去發生出來的推力。
二、移位到對方潛意識頻率:理解空性更進一步是要學習了解木、火、金、水四大種性(及其衍生物)的慣性模式,用對的溝通模式就能對治正確的種性習慣。當潛意識的頻率相同後,自然就能在溝通、說服甚至談判的對應中成就。這是以空性智慧破除無明業力的絕佳途徑。
三、盡力完成後放下:聖嚴法師說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,最後放下它。事無可能盡善盡美,告訴自己此時心無需再有罣礙,應無所住心,當下已自然成就。
以上,從佛學的觀點來解釋SNA的原理與方法,並導引出各項功能與用途。
1 則留言:
見故人舊居新象,恐成本少每日必經之處。先說聲打擾了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