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

林夕詮釋 蘇軾定風波

風景不轉心境轉 林夕 文字

一○八二年,蘇東坡途中遇雨,沒帶雨具,常人只有狼狽二字, 雨聲打在竹林上發出巨響,不是不寒心的。好一個蘇軾,就這樣寫下宋詞中我的最愛:
「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」不用不聽,而用莫聽。
不聽,那種堅決,就要運用意志力,跟雨聲抗衡,莫聽,是你可選擇聽,但聲音也只是外物,你的心可以決定聽不到,聽不到,著一「莫」字,境界就從容自主起來。
何妨吟嘯,那何妨也是一派優悠,反正落湯雞的現實無法改變, 倒不如吟起當時的流行曲。無法改變的事情,就讓它自然存在吧。
蘇老當時只拿著竹柺杖,穿《倩女幽魂》內那種草鞋,從頭到腳盡濕,沒有坐馬
, 真是一步一生。但他說:「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」從負面自嘲發掘出樂趣,雨中持杖穿輕便草鞋,比騎馬還輕便。
雨停了,金句來了。
「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」境界較低的是, 好了,雨停了
, 身乾了,雨後自有晴天,做人無需在逆境中頭髮亂了。
蘇東坡卻更通透無礙, 雨可以不是雨,逆境中憑心境自樂,於是,晴也不是晴天,萬法無常之變已與他心境無關。
我常常想,萬一時運低見鬼,也會學蘇老,心裡無鬼,於是,看不見,看不見,然後轉身走開,吟嘯:「也無風雨也無晴。」
這七個字的境界,值得我們在無常變化的處境中用來做口頭禪。
捨了風景得心境
常言道:「心靜自然涼。」
每次到北京,總打算擠點時間參觀新建成的美術博物館,北京友人都說非看不可。可每次行程緊密,這次離港班機是晚上八點鐘,中間夾著一個網上訪談的安排,方案一是把另外一個當天截稿的專欄在飯店寫,然後犧牲一頓每次上京必吃的水煮魚,該可以騰出一兩小時速逛美術館。另一方法是先去博物館慢慢飽覽再算,然後可能在人家網站的辦公地方寫,再傳回香港。
該用哪個方案,一遊心儀已久的地方?越想越急躁焦慮。心亂如麻,想到焦慮症差點要復發之時,忽然想起心安自然理得,就放下水煮魚及博物館吧,雖然不大相信什麼以後機會多得是,我相信愛得太遲與無常,下次來又一定有其他要去的地方。
但當下,最讓心境平靜的做法,是把那稿慢慢悠然地寫好,個半鐘後,稿子發出去了,之前擔心交通擠塞去到博物館只能走馬看花, 在新浪趕稿後上次傳送時發生的困難,都霎時消失,不去就不去,體重像輕了十公斤,還有時間泡杯茶,抽根菸,看看中央臺講奧運的保安預備功夫,真正心安理得地等上新浪辦公樓。
本來覺得那飯店房間布置俗不可耐,但肩膀不再繃緊,心頭沒有大石,捨了風景,得回心境,牆上的掛畫越看越覺俗得有趣,當下沒有去過的美術博物館,可能比不上在那小小房間好看。常有人問我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」該怎麼說,說到再玄都得不到點頭微笑的反應,不如就以這經驗共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