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

與神對話 2

因此,正確的祈禱永遠不是懇求的禱告,而是感恩的禱告。
當你為了自己所選擇在你現實生活裡要去經驗的事而預先感謝神時,實際就等於是承認它事實上就在那兒了。所以,感謝是對神的最強有力的聲明;一個即使在你未要求之前,即確定我已應允了的聲明。
所以,絕不要祈求。要感激
.............
一個最深的秘密就是:生命並非一個發現的過程,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。
你並不是在發現你自己,而是在重新創造你自己。所以,別汲汲於發現你是誰,而該汲汲於決定你想做誰
.............
人生是個機會,可讓你在經驗上得知你在觀念上已知的東西。然而要做到這一點,你並不需要學任何事。你只需要憶起你已知的事,然後付諸行動。
你的靈魂唯一的願望就是,將他自己最崇高的觀念變成它最偉大的經驗。........
你是,一向是,也永遠是神聖整體的一部分,是整個身體的一員(member)。那就是為什麼重新加入整體,回到神的這個行為被稱為憶起(remembrance)。你真的是選擇重新憶起,憶起你真的是誰,或與你種種不同的部份合起來一同去體驗你的全部─那也就是我的全部。
所以,你在世上的工作並非學習,而是重新憶起你是誰。並且重新憶起每個別人是誰。那就是為什麼你工作的一大部分是去提醒(remind)別人,讓他們也能重新憶起。

摘錄自"與神對話" Neale Donald Walsch p.35~48

與神對話 1

在神的眼裡,每件事都「可以接受」。............
........然而你能仍然要保持你的信念,信守你的價值,因為這些是你的父母和你的父母的父母的價值;你的朋友和你的社會的價值。他們造成了你人生的結構,失去他們會解散你經驗的組織。不過仍要一一地檢查他們。一件件地檢討他們。別去拆房子,要檢視每塊磚,並且換掉那些看來殘破而不能再能支撐那結構物的。
你的對與錯的想法就只是想法而已。他們是形成你是誰的形狀,和創造你是誰的內容之思維。只有一個理由需去改變這些;只有一個目的去造成一個改變:就是如果你不喜歡你是誰
只有你知道你是否快樂。只有你可以對你的人生說─「這是我的創造,我所喜悅的。」
如果你的價值於你有用,保持他們。爲他們辯論。爲他們戰鬥。
然而,想辦法以一種不會傷害任何人的方式戰鬥吧。傷害在治癒裡並非一個必要的成分。
..........
神沒有需要。「一切萬有」本就是所有的一切。所以,就定義而言,他不需要或欠缺任何東西。
..........
這並不意謂著我是沒有慾望的。慾望和需要並非同一件事(雖然你們許多人在你們目前的一生裡,把他們看成是一樣)。
慾望是所有創造的開始。它是第一個思維。它是在靈魂內的一種崇高感受。它是神選擇下一次要創造什麼。
..........
我已建立一個完美的系統,以讓這些慾望得以實現。它們現在正被實現中─就在當下這一瞬。你我之間的唯一差異就在我知道這一點。
在你完全知曉那一瞬時(在任何時候那一瞬都可能降臨到你身上),你也會像我一向感受的感受到完全的喜悅、摯愛、接受、祝福和感恩
這些是神的五種態度,...............
....檢查你的價值。把他們舉起來讓公眾細看。如果你能不縮小步調,或毫不猶豫的告訴世界你是誰,以及你相信什麼,你對自己就是滿意的。你也就沒有理由再繼續與我的這個對話,因為你以創造了一個自己─並且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生命─那是不需要贊同的。你已達到了完美。........

摘錄自"與神對話" Neale Donald Walsch p.99~106

自由

每個人都追求自由
總是想像著 能夠隨著自己的意志
做自己愛做的 想做的事
真是美好

年紀漸長 才發覺
人要因為自律才能自由
因為自律了 你才能讓他人對你信任
我們也因為他人的尊重 而自重

而最後因為 這樣的成果
我們才能達到自由真正最高的境界
----自在

追求自由 要求自律
因為自重 所以自在

原來這還是自己成長的過程

人生因熱忱而發亮──遇見飯店業教主嚴長壽

因為出書,自認“其實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人,連大學都沒讀上,實在沒什麼了不起。”的嚴長壽,在大馬也擁有年輕讀者,大家都把他當成學習的榜樣,用心記住“ 一定要認識自己,找到自己的方向,然後抱持熱忱向前走去。”(圖:星洲日報)


嚴長壽說他要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,他說,當生命還有殘餘的價值可以付出的時候,就應該去做對的事。關於他的簡介,一定離不開“未上過大學,從傳送小弟做到飯店總裁”,但見了他以後,我想應該在這個句子後面加上“一個很平凡的人,做平凡的事,卻因為他的用心與熱情,散發出與眾不同的領袖魅力,使他能給予認識的,或不認識的人,不平凡的感動。”

保持一顆誠稚的心

嚴長壽是台灣亞都麗緻旅館系統集團總裁,是台灣旅游觀光業的標杆人物,被稱作“飯店業教主”,一年到頭都在演講,認識的是馬英九、龍應台等這些很有社會地位,有頭有臉的人物。這樣的人,容易讓初識的人產生距離感,但當他在簽書會時,不厭其煩的微笑、合照,再專注的在簽名上寫下兩個字──“稚心”,這距離感就剎那拉近了。

嚴總裁嚴長壽,追求的是簡單、少慾知足、隨遇而安的人生。他時時保持一顆誠稚的心,以真待人,不管人生飛到多高,都不忘初心、稚心。

18歲時,他鼓勵自己,做人做事,要“抱最大的希望,為最大的努力,做最壞的打算。”“今年61歲的我,還是覺得這句話很管用。”這也是一種年少的初心,今天變成他在鼓舞生活遇挫折或親人患癌的讀者時的激勵的話。

而往往表面上看,是他在鼓勵別人,事實上被鼓勵的是自己。第一本書《總裁獅子心》在1997年出版以後,像滾雪球一般滾來了很多演講邀約(今年,他就拒絕了大大小小250場!),開始有很多人給他寫信,讓他跟更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,有了生命的連結,這也是他意想不到的。

他有的是對人對事的熱心,他想趁自己能分享時,有人願意聽時,把自己的經驗傳達給更多的人,尤其是年輕人。

“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那個年代更徬徨,更壓力,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無國界競爭的年代。他們一方面很獨立,跟電腦講話,因為自由,他就有自己的主張。但當你有愈多的主張、愈獨立的時候,很多事你要自己來承受。”

嚴爸爸:60分也不錯!

嚴長壽是兩個孩子的父親。兒子28歲,女兒24歲。兒子在多倫多大學修讀經濟,現在已是HSBC管理層,管廣州深圳等地的foreign account部門。女兒原先學藝術,唸了兩年發現不適合,嚴長壽就要她別浪費時間,建議她到蘇州的飯店去工作,經過工作來鑑定自己喜不喜歡、適不適合這一行,結果一年以後她發現還可以,就到瑞士著名的酒店學院修讀,目前在巴黎一間酒店實習。

為孩子創造環境與機會,給他正確的價值、建立他的自信心,再加上觀察孩子,找出他們的優點,再鼓勵他們,這就是方向。“千萬不要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孩子。成績好有時只是因為記憶力強而已,不要太在意孩子一定要考90分,60分也不錯了!”

他分析,未來領袖的80%特質,都是學校沒有教,考試也沒有考的!“你要做Leader,就要有溝通能力,要有包容心,做事情要專心,還要有責任心,對人要有愛心,這些,沒有一個考試考得出來!”

“Take it easy!我有一個朋友,是IBM市場部高級副總裁,總公司本來要提拔他,但是他向公司表明要請一年假,他有兩個初二和高二的孩子,準備帶他們去旅行一年,然後他說this is the only time,假設過了這個時間,就是永遠的錯過。

“結果他們全家就開了一輛休旅車走遍美國。學校也同意,把功課寄給他們,美國的教育體制,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,就是他們認為,認識世界,跟讀書,同等重要!”

這是嚴長壽在各地不斷推廣的教育理念,讓孩子們站在世界更高的地方,看得更遠!

在人生路上,與嚴長壽相遇……

滂沱大雨的週三夜晚。星洲日報總社外車水馬龍,一輛輛焦慮的車子,塞在下班的路上。這樣的天氣,適合聽演講。為什么呢?天氣壞透了,你還去是不去?測試的也是你的毅力與熱忱。

音樂學院畢業的鄧淑憶,是在一次的國際書展,沖星雲法師購下了一片對談的CD,當時這個對談的不是別人,正是嚴長壽總裁。聽罷對話,覺得這人說話語氣平靜,視野很廣,到底他是何方神聖?於是鄧淑憶上網搜尋更多資料,因而認識了一個新的學習對象。聽說嚴長壽來馬演講,她與好友相約,彼此說好,風雨無阻。

找出自己專業的“感動”

就在嚴長壽演講時,鄧淑憶翻了《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》這本書的序文,其中有一句是嚴總裁在台南藝術大學畢業典禮上說的話:“從明天開始,你們之中,至少有一半的人是找不到工作的!”這句話,一針見血,讓她想起了3年前在音樂學院畢業時的情景。

她主修的是“音樂制作”,夢想當演唱會幕後制作班底,畢業時才發現,馬來西亞很少這樣的機會,香港台灣的歌星明星來辦演唱會,幕後班底都是隨團來的。這樣的事實,對她衝擊很大。

“更重要的是,我的畢業典禮上,沒有人對我說外面的現實,一切聽起來多么積極美好,也沒有人告訴我,要去找出自己專業的‘感動’,進而將自己所學的音樂變成滋潤生命的工具,找到自己的價值!”

大馬的教育環境跟台灣的教育環境有一共同點,就是“為考試而學習,為錢途而選系”,現在也同樣是愈來愈多大學生,同樣是愈來愈多大學生找不到自己,愈來愈多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或將就找了一份不適任的工作,郁郁不得志,很是受挫。

為什么呢?因為他們只當大學所學,是謀生功具,而沒有去找出這個專業所帶給自己的感動,一個沒能在自己專業中找到感動的人,試問怎么去感動別人?怎么用這個“工具”去改變世界?

從小,父母就有心栽培這唯一的女兒,鄧淑憶4歲開始學電子風琴,後來再學鋼琴,再學薩士風,然後讓她進音樂學院,算起來,她比同齡的人幸運,起碼不必跟人拼分數擠大學,也不必為了完成父母願望學自己不喜歡的學科。“就是因為從小爸媽寵愛,學習路上一帆風順,耐挫力就很低。”

第一份工作,她在學院當招聘人員兼節目策劃,發現文憑到頭來,恰恰是被嚴長壽說中了,只是變成“一個謀生的工具,你將會非常失望!可能也要遭遇一連串的打擊,你會發現自己茫然的站在十字路口,挫折感壓得你不起胸膛,你對己自己過去所學的開始疑惑,甚至你會認為在學校的一切都變成無意義的投資。”

將眼光放在更高的舞台,才會看到自己的不足

鄧淑憶工作了兩年,才轉到現在從事的這份節目策劃工作,至少是比較喜歡的。現在她最想到美國去唸碩士班,假留學之名,實為到國外去看看。“想去看看紐約的娛樂事業,去接觸美國的音樂世界。”

這跟嚴長壽一直鼓勵年輕人要勇敢走出去的理念很契合。鄧淑憶笑說“儘管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很鼓勵為學位而讀書,但有了工作經驗再回過頭去唸碩士,我想嚴老師也是認同的。”

是的,未來是一個“無國界世界”,嚴長壽已經不只一次強調,青少年和大學生要意識到,家長也要意識到,世界是平的,就在不久的將來,甚至是現在已經開始,你已經不只是在跟自己人競爭,你的對手來自全世界,無國界競爭已經開始!

“當歐洲的年輕人在世界上飛來飛去、積極交流的同時,我們不禁要問:我們的教育制度是不是少了一些什么?關在象牙塔裡的年輕人,就會失去面對世界的機會!”

他鼓勵自己的兒子女兒放眼世界,培養國際觀,有危機意識,鼓勵年輕人能像安德烈──龍應台的兒子那樣,高二到美國做一年交換生,每個暑假到不同公司實習,到上海德意志銀行,再就讀港大經濟系。

他鼓勵所有年輕學生爭取機會出國,爭取機會當交換生,他同時也推崇歐美學生的“Gap Year”,修學一年,可以是游學,可以是打工賺錢後買最便宜的機票去世界各地旅行,因為“只有將眼光放在世界更高的舞台上,你才會看到自己的不足。要是把眼光鎖在任何分數都能考上的大學的低標看自己,那一紙文憑又能有什么憑借?”

這也是25歲的鄧淑憶,想放飛自己的理由,這也是她,在遇見嚴長壽老師以後,間接受影響而找到的立足點與推動力。

現場一位女生問了兩個問題。

一:“畢業以後踏進職場,如果找了一份自己感興趣的事,但是個性有所落差,請問我們應該要因興趣而堅持,還是以個性來找工?”

二:“如果要你給年輕人忠告,請在以下二選一:Do what you like or Like what you do?”(選你所愛或愛你所選?)

嚴老師答:

一:我是學校樂隊指揮,也曾以為自己會成為音樂家,但見過真正高水平的指揮家以後,發現真正的指揮要能對音樂全盤控制,無論在聽力、節奏感和對音樂的反應能力,都要從小打基礎。所以我認識到自己不是這塊料,覺得這輩子或許只適合欣賞音樂,而不是製造音樂。

二:It’s easy to do what you like, but not everytime you can do what you like, then you have to like what you do!
譯:選你所愛讓人得心應手,但機會不是每回有,那你就要愛你所選了!

星洲日報/新教育‧文:許雪翠‧2008.09.02